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军事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下册 > 第13章 明清文学批评:人物、理论与后世影响

第13章 明清文学批评:人物、理论与后世影响

作者:刘智航音乐家文学家 返回目录


    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文学理论与批评的背景

    在探讨明清文学理论与批评之前,我们需先回溯其历史背景,以深刻理解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土壤与根基。明清两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其文学理论与批评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丰富遗产,更在时代变迁中孕育出新的思想火花,展现出独特的时代风貌。

    一、社会背景与文学环境

    明清时期,社会经历了从明朝的繁荣到清朝的鼎盛,再到近代前夕的动荡,这一历史进程深刻影响了文学的发展。明朝中期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文学开始呈现出世俗化、大众化的趋势。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形式迅速崛起,成为文学领域的重要力量。而清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了严格的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政策,这对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经济方面,明清时期的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江南地区的经济繁荣,为文学艺术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市民阶层的兴起,使得文学作品的受众更加广泛,文学创作的题材和风格也更加多样化。同时,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和书籍的广泛流传,文学作品的传播速度和范围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在政治方面,明清两朝的统治政策对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明朝初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政府实行了严格的文化专制政策,对文学创作和批评进行了严格的限制。然而,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文学领域逐渐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到了清朝,政府继续实行文化专制政策,但与此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文学家和理论家,他们在逆境中坚持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文化方面,明清时期是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但同时也是各种思想流派相互交融、相互争鸣的时代。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道教、佛教等宗教思想也对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明清时期的文学理论和批评也开始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呈现出新的面貌。

    二、文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明清文学理论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时期的文学理论家们不仅对传统文学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还结合时代特点,提出了许多新的文学观念和批评方法。

    1. 对传统文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明清文学理论家们对传统文学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整理。他们重新审视了儒家的文学观念,强调了文学的社会功能和教化作用。同时,他们也继承了道家的自然观和禅宗的悟性说,将这些思想融入到文学创作和批评之中。在诗歌理论方面,明清理论家们继续探讨了诗歌的本质、创作技巧和审美标准等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2. 文学批评方法的创新

    明清时期,文学批评方法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和创新。这一时期的批评家们开始注重文本细读和文学鉴赏,通过深入分析作品的语言、结构、意象等要素,来揭示作品的内在意蕴和审美价值。同时,他们也引入了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等方法,将文学作品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考察和评价。这些批评方法的运用,不仅提高了文学批评的水平和深度,也推动了文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3. 文学观念的变化与更新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学实践的发展,明清时期的文学观念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一时期的文学家和理论家们开始注重文学的个性和创新性,强调文学创作要抒发真情实感、表现个人独特体验。他们反对模拟和抄袭,主张文学创新要与时俱进、反映时代精神。这些新的文学观念为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推动了文学理论的更新和发展。

    三、批评流派的涌现与争鸣

    明清时期,文学批评领域涌现出了多个流派和学说,它们各抒己见、相互争鸣,共同推动了文学理论的发展。

    1. 复古派与反复古派的争鸣

    复古派是明清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主张回归古代文学的传统,强调文学创作的典范性和规范性。复古派批评家们推崇古人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认为只有遵循古人的创作方法和审美标准,才能创作出真正的文学作品。然而,反复古派则对此持不同观点。他们认为文学应该与时俱进、反映时代精神,反对盲目模仿古人、拘泥于传统。反复古派批评家们主张文学创作要有个性和创新性,要敢于突破传统、开创新风。这两派之间的争鸣,推动了文学理论的深入发展和文学创作的多样化。

    2. 性灵派与格调派的争论

    性灵派是明清文学批评中的另一个重要流派,他们强调文学创作要抒发真情实感、表现个人独特体验。性灵派批评家们认为文学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其内在的情感和灵性,而不在于外在的形式和技巧。然而,格调派则对此持不同看法。他们注重文学作品的格调和韵味,认为只有符合一定格调和韵味的作品才是真正的文学作品。格调派批评家们主张文学创作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标准,注重语言的锤炼和修辞的运用。这两派之间的争论,反映了明清时期文学批评领域对于文学作品本质和审美标准的深入探讨。

    3. 小说评点与戏曲批评的兴起

    随着小说和戏曲等通俗文学形式的崛起,明清时期的小说评点和戏曲批评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小说评点家们通过对小说情节、人物、语言等方面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小说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他们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批评方法,为小说创作和批评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戏曲批评家们也通过对戏曲剧本、表演、音乐等方面的综合考察,评价了戏曲的艺术成就和审美特色。他们探讨了戏曲的起源、发展、演变等问题,为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总结与展望

    明清文学理论与批评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它继承了前代的丰富遗产,又在时代变迁中孕育出新的思想火花。这一时期的文学理论家们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文学理论、创新文学批评方法、更新文学观念等方式,推动了文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同时,他们也通过涌现出的多个批评流派和学说之间的争鸣与对话,展现了明清时期文学批评领域的多元性和活力。

    展望未来,明清文学理论与批评的研究仍将继续深入。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进步和跨学科交流的日益频繁,我们将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和评价明清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同时,我们也应该借鉴明清文学理论家们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不断推动当代文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智力支持。

    在明清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广阔天地中,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代文学家和理论家们的智慧与才情,更能够领略到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们以敬畏之心、探索之志,继续在这片沃土上耕耘、收获,共同书写中国文学理论的辉煌篇章。

    第二节:中国古代文学史:李贽的童心说与公安派的文学主张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贽的“童心说”与公安派的文学主张是两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它们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

    一、李贽的童心说

    李贽(1527—1602),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福建泉州人。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的一生充满着对传统和历史的重新思考,他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重农抑商、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批判。他的思想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提倡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李贽的“童心说”是他的核心思想之一,集中体现在他的著作《童心说》中。该文写于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5年),主要用来驳斥当时流行的耿定向的理论。在《童心说》中,李贽阐述了“童心”的文学观念,认为“童心”就是赤子之心,“一念之本心”,即个体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

    李贽认为,童心是纯洁、天真无邪的,是一种纯任自然的“任真”状态,是心的自然之性。他强调,只有保持童心,才能保持真心和真人。如果失去了童心,就失去了真心和真人,也就失去了人的本真和个性。李贽指出,人在启蒙时期,通过耳闻目睹会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长大之后,又学到更多的理性知识,但这些后天得来的感性和理性知识一旦进入人心,童心也就失落了。久而久之,人们为了追求美名而掩饰自己,为了逃避恶名而伪装自己,童心也就荡然无存了。

    李贽提倡童心说,就是要人们返回赤子之心,重现本真自我,以纠正虚伪的世风。他认为,只有保持童心,才能写出真实坦率的文学作品。他批评那些道学家们一个个道貌岸然,行为看似儒雅,其实皆口是心非、卑鄙龌龊之小人。他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应冲破一切束缚文学创作的藩篱。他提出,天下的好文章,没有不是发自童心的。若童心常在,伪道学家所宣扬的道理,在社会中形成的贪婪之心,就会失去立足之地。

    李贽的童心说对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反对盲目拟古和拘泥于传统的清规戒律,提倡文学应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真情实感。这一主张在当时尊古风气盛行、推重模拟的时代条件下,具有个性解放和反传统的意义。他的思想为中国古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发展。

    二、公安派的文学主张

    公安派是明朝万历年间兴起的一个文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公安派在文学上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盲目拟古和拘泥于传统的清规戒律,提倡文学应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真情实感。

    公安派的理论主张深受李贽“童心说”的影响。他们认为,“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是文学创作的核心。所谓“独抒性灵”,就是作家应深入挖掘并真实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包括情感、思想、观念等,使作品充满生命力,引发读者的共鸣。而“不拘格套”则是对传统文学规范的一种挑战和突破,鼓励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勇于突破常规,尝试新的表现手法和形式,从而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作品。

    公安派在文学上强调个性表达与情感的真实流露。他们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的倾向,认为这种盲目拟古的做法会束缚文学创作的自由和创新。他们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应冲破一切束缚文学创作的藩篱。他们提倡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真情实感,反对堆砌辞藻或模仿古人。这种创作方式有助于打破传统文学的束缚,推动文学的创新与发展。

    公安派在诗歌创作上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们认为诗歌应抒发个人真情实感,而非堆砌辞藻或模仿古人。他们强调诗歌应具有审美趣味和时代色彩,应表现出“童心”之趣和个性自由的特征。袁宏道在《叙小修诗》中便体现了这一理念,他强调诗歌应抒发个人真情实感,而非堆砌辞藻或模仿古人。这种创作方式有助于打破传统诗歌的束缚,推动诗歌的创新与发展。

    公安派的作品充满了个人情感与独特见解,为明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的散文清新活泼、自然率真,多抒写闲情逸致;他们的诗歌则抒发个人真情实感,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和时代色彩。公安派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反对盲目拟古和拘泥于传统的清规戒律,提倡文学应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真情实感。这一主张在当时尊古风气盛行、推重模拟的时代条件下,具有个性解放和反传统的意义。

    公安派的理论主张还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创作。如乾嘉时期的诗人袁枚就深受公安派理念的影响,他倡导性灵说,强调诗文创作应写出诗人的个性与真情实感,进一步推动了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发展。公安派与其他文学流派在文学主张上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显著区别。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学流派在文学观念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童心说与公安派文学主张的比较与联系

    李贽的童心说与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在文学观念上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和相似之处。它们都强调个性表达与情感的真实流露,反对盲目拟古和拘泥于传统的清规戒律。李贽的童心说提倡保持童心、重现本真自我,以纠正虚伪的世风;而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则强调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提倡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真情实感。

    在文学创作的实践中,童心说与公安派的文学主张都鼓励作家勇于突破传统束缚,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和形式。李贽批评那些道学家们虚伪的言行,提倡真实坦率的文学作品;而公安派则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的倾向,提倡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

    同时,童心说与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李贽的童心说更多地是从哲学和人性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保持人的本真和个性;而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则更多地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打破传统文学的束缚,推动文学的创新与发展。

    然而,无论是童心说还是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它们都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们反对盲目拟古和拘泥于传统的清规戒律,提倡文学应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真情实感。这一主张在当时尊古风气盛行、推重模拟的时代条件下,具有个性解放和反传统的意义。它们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和实践经验,推动了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发展。

    四、结语

    李贽的童心说与公安派的文学主张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两个重要思想流派。它们强调个性表达与情感的真实流露,反对盲目拟古和拘泥于传统的清规戒律,提倡文学应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些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和实践经验。

    在今天这个多元化的时代里,我们更应该珍视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鼓励作家勇于突破传统束缚,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和形式;我们应该倡导真实坦率的文学创作,反对虚伪和矫揉造作;我们应该推动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发展,让文学作品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人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推动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节:中国古代文学史:王夫之的文学批评思想

    王夫之(约公元217年-公元278年),字子华,是东晋末年著名的士大夫、文学家、思想家,也是南朝文学评论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文学批评思想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艺批评之鼻祖。王夫之的思想主张贯穿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之中,具有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本节将详细探讨王夫之的文学批评思想。

    一、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王夫之的思想主张广泛且深刻,涉及文学、哲学、政治等多个领域。他的文学批评思想是其整个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文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王夫之主张“实录写事,虚实相生,尽心尽性”。他强调文学作品的真实性和贴近生活,要求作家要深入生活,切实体会和感悟生活的点滴,不可虚构虚幻。同时,他主张虚实相生,即在写实的基础上融入一些虚构的元素,使作品更有想象力和艺术性。这种思想体现了王夫之对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的认识,也反映了他对文学创作真实性和艺术性的双重追求。

    2. 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

    王夫之重视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他主张诗歌表现感情的同时,还强调诗歌的情应当是积极的、健康的,必须具有“动人兴观群怨”的作用。他认为文学是一种倡导正义、关怀弱势群体的力量,作家应该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为社会发声,唤起人们的警觉。这种思想体现了王夫之对文学社会功能的深刻认识,也反映了他的社会责任感。

    3. 文学的艺术追求

    王夫之倡导的文学观念中,艺术的追求被放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他主张文学要有思想性、艺术性,要注重情感的表达和艺术形式的创新,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和题材,要有个性和独创性。他认为文学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作家应该注重写作技巧的提高,追求艺术的完美和卓越。这种思想体现了王夫之对文学艺术性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他对文学创作创新性的追求。

    二、王夫之的文学批评思想

    王夫之的文学批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文学批评著作《姜斋诗话》中。他的批评风格以精辟、深刻、犀利见称,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准确有力,言简意赅,往往一语点破作品的要害。

    1. 诗歌的本质和特征

    王夫之认为诗歌的本质是“道性情”,即诗歌要表达人的真实情感。他所说的“性情”接近“发乎情,止乎礼义”,强调诗歌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要受到礼义的制约。他认为诗家之理和经生之理是不同的,诗家之理不是直接说出来的,而是用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这种思想体现了王夫之对诗歌本质和特征的深刻认识,也反映了他对诗歌艺术性的高度要求。

    2. 诗歌的评价标准

    王夫之提出“兴观群怨”是评价诗歌的重要标准,认为这四者是互相联系的。他认为诗歌要能够激发读者的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时也要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他反对诗歌过于直白、细致的描写和叙述,主张诗歌要含蓄、蕴藉,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这种思想体现了王夫之对诗歌评价标准的全面性和深刻性。

    3. 情景交融的诗学思想

    王夫之的情景交融诗学思想是其文学批评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但在诗歌中是“互藏其宅”,密不可分的。他主张诗歌中的情景关系有三种情况:一是情景妙合无垠,二是景中有情,三是情中有景。他提出“即景会心”的“现量”说,认为诗歌创作中许多优秀的佳作往往不是靠理性思维,而是在审美直觉的触发下发生的,是情景突然相遇而发生的。这种思想体现了王夫之对诗歌情景关系的深刻认识,也反映了他对诗歌创作过程中直觉思维作用的重视。

    4. 对杜甫的批评

    王夫之对杜甫的批评是其文学批评思想中的独特之处。他对杜甫的诗歌既有褒扬也有贬斥,认为杜甫的诗歌在某些方面存在瑕疵。他批评杜甫诗歌过于直白、细致的描写和叙述,缺乏含蓄和蕴藉;批评杜甫诗歌过于雕琢,失去了自然和朴素之美。然而,他也对杜甫的诗歌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杜甫的诗歌在表达情感、反映社会现实等方面具有深刻的意义。这种对杜甫的批评和褒扬并存的态度,体现了王夫之文学批评思想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三、王夫之文学批评思想的影响和意义

    王夫之的文学批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批评风格、评价标准和诗学思想都为后世文学评论家树立了榜样。他的“实录写事,虚实相生”、“思想性、艺术性”等文学理念,至今仍具有启示意义。

    1. 对后世文学评论家的影响

    王夫之的文学批评思想为后世文学评论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他的批评风格精辟、深刻、犀利,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准确有力,言简意赅。他的评价标准和诗学思想也为后世文学评论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后世文学评论家在学习和借鉴王夫之文学批评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

    2.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王夫之的文学批评思想对文学创作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强调文学作品的真实性和贴近生活,要求作家要深入生活、切实体会和感悟生活的点滴。他主张文学要有思想性、艺术性,要注重情感的表达和艺术形式的创新。这些思想为后世作家提供了重要的创作指导,促进了文学创作的发展和繁荣。

    3. 对文学理论的发展的贡献

    王夫之的文学批评思想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文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批评风格、评价标准和诗学思想都为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他的文学批评思想在文学理论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为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王夫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其文学批评思想具有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他强调文学作品的真实性和贴近生活,重视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和艺术追求。他的批评风格精辟、深刻、犀利,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准确有力。他的情景交融诗学思想和“现量”说为后世文学评论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他的文学批评思想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文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今天看来,王夫之的文学批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

    第四节:中国古代文学史:叶燮的《原诗》与诗歌理论

    叶燮,字星期,号己畦,江苏吴江人,是清代著名的诗论家。其著作《原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认为是继刘勰《文心雕龙》之后,最具逻辑性和系统性的一部理论专著。叶燮的诗论不仅深刻影响了清代诗坛,也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原诗》的创作背景与结构

    《原诗》成书于叶燮晚年定居江苏吴江之时,最早附于其文集《己畦集》后。全书分为内外两篇,每篇又分为上下两卷,共四卷。后收入《昭代丛书》和《清诗话》中,合为1卷。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新校订,与《一瓢诗话》《说诗晬语》合刊出版。新版本以《清诗话》本为底本,校以《己畦集》本,仍分四卷。

    《原诗》内篇为诗歌理论,上卷论诗之源流正变,即诗歌的发展;下卷论诗之法度能事,即诗歌的创作。外篇则为诗歌批评,主要论述工拙美恶。《原诗》系统地阐述了诗歌创作的主体与客体以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对诗歌创作原则、审美本质、艺术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二、叶燮的诗歌理论

    1. 反对复古模拟,强调发展变化的“正变”说

    叶燮认为,万事万物都在变,诗歌也不例外。他反对复古模拟,强调诗歌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他认为诗歌的历史发展过程都是由“正”而逐渐达到极致,然后就开始衰亡;于是又会有“变”,新变使之兴盛,这是新的“正”。这新的“正”又会逐渐由极盛而至衰,于是又会有新的“变”产生。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之中,一次比一次更高,文学就不断有新的创造。

    叶燮的这一观点,不仅是对明七子拟古诗风的抨击,也是对诗歌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他认为,诗歌的发展应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创新,才能保持其生命力。

    2. 推崇杜甫、韩愈,提倡“温柔敦厚”

    叶燮对唐代诗歌评价甚高,特别是对杜甫和韩愈。他认为杜甫是唐诗中的集大成者,韩愈则是最杰出的代表。同时,他也推崇宋诗,认为宋诗是诗歌发展的最成熟、最全面、艺术水平最高的顶峰时期。

    叶燮还提倡“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他试图将抒写性灵和诗教传统调和统一起来,认为诗歌应既表达真实情感,又符合儒家伦理道德标准。这一观点体现了叶燮对诗歌社会功能的重视。

    3. 论诗歌的理、事、情三要素

    叶燮认为,诗歌创作不外乎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主体方面主要有才、胆、识、力四要素,而客体方面则有理、事、情三要素。

    “理”是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事”是客观存在的具体现象;“情”则是客观事物的具体情状与形态。这三者构成了诗歌创作的客观基础。叶燮强调,作家内在的才、胆、识、力和外界事物的理、事、情相结合,才能产生优秀的文学作品。

    4. 论作家的“胸襟”和“才、胆、识、力”

    叶燮强调创作主体要有高尚而广阔的“胸襟”,并把它看做诗歌创作的基础。他认为,“才、胆、识、力”四者中,“识”最为重要。

    “才”指作家的才能,包括认识和把握宇宙间各种事物的能力,以及艺术地表现社会生活、描绘自然事物的能力。“胆”指作家敢于突破传统观念、不囿于一般流行之见,而善于提出具有独创性新见的胆略。“力”则指作家的艺术功力和气魄。这四者以“识”为先,识是作家辨认事物理、事、情的能力,也是鉴别诗歌及其艺术表现特点的能力。

    5. 论诗歌的审美本质和艺术思维特点

    叶燮认为,诗歌的审美本质在于其独特的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他指出,诗歌应表现“不可名言之理,不可施见之事,不可径达之情”。这要求诗人在创作过程中运用夸张、虚拟、想象等艺术手法,将客观事物的理、事、情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诗歌语言。

    叶燮还强调,诗歌的创作过程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作家通过主观的才、胆、识、力,将客观事物的理、事、情转化为诗歌作品,从而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三、《原诗》的文学批评与影响

    1. 文学批评标准

    叶燮在《原诗》中提出了自己的文学批评标准。他认为,评价诗歌作品应“当争是非,不当争工拙”。他强调对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全面分析,反对片面追求形式之美。

    2. 对唐宋诗之争的理论解析

    叶燮的《原诗》在清代唐宋诗之争的流变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他通过对诗歌源流正变的考察,为宋诗的广泛传播确立了理论基础。他认为,无论是宗唐还是宗宋,都不能解决所有的诗歌创作问题。关键在于对诗史发展、诗歌本质、诗歌创作规律的深入认识。

    3. 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影响

    叶燮的《原诗》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诗歌理论为后来的文学批评和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同时,他的文学批评方法和标准也为后世的文学研究者所借鉴和发扬。

    四、结语

    叶燮的《原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理论著作。它不仅系统地阐述了诗歌创作的主体与客体以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还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和理论。这些观点和理论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叶燮的诗歌理论强调创新和发展,反对复古模拟和片面追求形式之美。他提倡“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注重诗歌的社会功能。同时,他也关注诗歌的审美本质和艺术思维特点,强调诗歌应表现“不可名言之理,不可施见之事,不可径达之情”。这些观点不仅为当时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也为后世的文学研究者所珍视和发扬。

    在当今社会,随着文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文学创作的日益繁荣,叶燮的《原诗》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应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推动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同时,我们也应关注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将文学放置在客观的真实世界中加以考量,以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和审美价值。

    第五节 中国古代文学史:金圣叹的文学评点与戏曲理论

    金圣叹,这位明末清初的文学批评家,以其独特的文学评点和深刻的戏曲理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文学评点不仅涉及小说、戏剧,还涵盖了诗歌、散文等多种文体,其戏曲理论更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金圣叹的生平与时代背景

    金圣叹(1608年4月17日—1661年8月7日),名采,字若采,后改名人瑞,字圣叹,自称泐庵法师。他出生于苏州吴县,自幼聪明好学,但因家境贫寒,生活颇为困顿。金圣叹早年醉心于佛学,甚至自称是佛教天台宗“泐庵法师”的转世化身。他性格率性而为,恃才傲物,不拘一格,这种独特的个性也反映在他的文学评点和戏曲理论中。

    金圣叹生活在明末清初这一动荡不安的时代,王朝更替、社会动荡,使得文人们的命运多舛。然而,正是这种时代背景,激发了金圣叹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文学艺术的独到见解。

    二、金圣叹的文学评点

    金圣叹的文学评点涉及范围广泛,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对《水浒传》和《西厢记》的评点。

    1. 对《水浒传》的评点

    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堪称经典。他不仅删改了原著,将百二十回本删减至七十回,还通过细致的批点,深入揭示了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金圣叹认为,《水浒传》是一部语言艺术高度发达的作品,作家在创作时是“因文生事”、“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这与历史著作撰写时“以文运事”记录史实完全不同。他强调小说是一种虚构的艺术,作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

    在评点过程中,金圣叹还系统总结了《水浒传》塑造人物形象的成功经验。他盛赞作者卓越的才华,尤其推崇《水浒传》“不入印板小说套子”的独创性。通过评点,金圣叹不仅提高了通俗文学的地位,还使得《水浒传》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2. 对《西厢记》的评点

    金圣叹对《西厢记》的评点同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他认为,《西厢记》是天地妙文,不是何人做得出来,而是天地自己劈空结撰而出。他强调《西厢记》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独特的叙事技巧和人物塑造。

    金圣叹在评点《西厢记》时,注重分析作品的结构布局和人物关系。他认为,《西厢记》的叙事技巧高超,善于通过巧妙的铺垫和转折,营造出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同时,他还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指出张生、崔莺莺、红娘等人物形象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

    金圣叹的评点不仅揭示了《西厢记》的艺术特色,还使得这部作品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他的评点方法也为后世的文学批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三、金圣叹的戏曲理论

    金圣叹的戏曲理论同样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他认为,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元素。在戏曲创作中,作家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各种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作品。

    1. 对戏曲结构的分析

    金圣叹注重对戏曲结构的分析。他认为,戏曲作品需要具有严谨的结构和清晰的线索,通过巧妙的铺垫和转折,营造出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同时,他还强调戏曲作品需要具有深刻的主题和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生动的情节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出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

    2. 对戏曲语言的探讨

    金圣叹还深入探讨了戏曲语言的特点和规律。他认为,戏曲语言需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生动的表现力,能够准确地传达出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同时,他还强调戏曲语言需要具有音乐性和节奏感,能够与音乐和舞蹈等元素相协调,共同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

    3. 对戏曲表演的关注

    金圣叹对戏曲表演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他认为,戏曲表演需要具有高度的技巧性和艺术性,演员需要通过精湛的演技和生动的表情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同时,他还强调戏曲表演需要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四、金圣叹文学评点与戏曲理论的影响与贡献

    金圣叹的文学评点与戏曲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贡献。

    首先,他提高了通俗文学的地位,使得小说、戏剧等文体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通过评点,金圣叹揭示了这些文体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使得它们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他的评点方法为后世的文学批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金圣叹注重分析作品的结构布局、人物关系、语言特点等方面,通过细致的批点揭示出作品的深刻内涵和艺术魅力。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小说、戏剧等文体,也适用于诗歌、散文等其他文体。

    最后,他的戏曲理论为后世的戏曲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金圣叹强调戏曲作品需要具有严谨的结构、深刻的主题和鲜明的人物形象等方面,这些要求对于后世的戏曲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他还关注戏曲表演的技巧性和艺术性,为后世的戏曲演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综上所述,金圣叹作为一位卓越的文学批评家和戏曲理论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文学评点不仅揭示了作品的深刻内涵和艺术魅力,还为后世的文学批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他的戏曲理论则为后世的戏曲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使得中国戏曲艺术得到了更加蓬勃的发展。

    第六节: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文学批评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也是文学批评理论日臻完善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优秀传统,更在批评方法、批评视角和批评理论上有了新的突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明清文学批评的概述

    明清文学批评的繁荣,首先体现在批评队伍的壮大和批评著作的涌现上。这一时期,不仅有专业的文人学者投身于文学批评,更有许多官僚士绅、商人市民也参与到文学批评的行列中来,形成了广泛的批评群体。同时,批评著作也层出不穷,如金圣叹的《水浒传序》、毛宗岗的《三国演义序》、张竹坡的《金瓶梅读法》、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等,都是这一时期文学批评的杰出代表。

    明清文学批评的繁荣,还得益于当时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明清两代,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形式的兴起,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对象和领域。同时,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多元文化思想的交融,也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撑。

    二、明清文学批评的特点

    注重文本细读

    明清文学批评家们在批评实践中,非常注重文本的细读和解析。他们通过对作品的语言、结构、人物、情节等方面的深入分析,来揭示作品的内在意蕴和艺术特色。这种细读的方法,不仅有助于批评家们更准确地理解作品,也为后世的文学批评提供了范例和借鉴。

    例如,金圣叹在《水浒传序》中,就对《水浒传》的语言、结构、人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称赞《水浒传》的语言“明快而有力”,结构“严谨而有序”,人物“栩栩如生,各具特色”。这种细读的方法,使得金圣叹的批评既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又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强调情感体验

    明清文学批评家们在批评过程中,非常注重情感体验和感性认识。他们认为,文学作品是作家情感的真实流露,批评家只有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和艺术价值。

    例如,张竹坡在《金瓶梅读法》中,就强调了对《金瓶梅》的情感体验。他认为,《金瓶梅》是一部“情之书”,只有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情感的深入体验,才能理解作品的真正意义。这种强调情感体验的批评方法,使得明清文学批评更加具有人文关怀和审美价值。

    重视比较研究

    明清文学批评家们在批评实践中,还非常重视比较研究的方法。他们通过将不同作品、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来揭示作品的独特性和艺术成就。

    例如,毛宗岗在《三国演义序》中,就将《三国演义》与《史记》、《汉书》等历史著作进行了比较。他认为,《三国演义》虽然在历史事实上有所虚构和夸张,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更加生动和感人。这种比较研究的方法,使得明清文学批评更加具有学术性和深度。

    三、明清文学批评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推动了文学理论的发展

    明清文学批评在批评方法、批评视角和批评理论上都有新的突破和创新,为后世的文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启示。例如,明清文学批评家们对文本细读、情感体验、比较研究等方法的运用,为后世的文学批评提供了范例和借鉴。同时,他们对文学作品的艺术特性、审美价值、社会功能等方面的探讨,也为后世的文学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撑。

    提升了文学创作的水平

    明清文学批评家们通过对作品的深入分析和评价,为当时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建议。他们的批评不仅揭示了作品的优点和不足,还为作家提供了改进和创作的方向。这种批评与创作的良性互动,推动了当时文学创作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例如,脂砚斋对《红楼梦》的批评,就揭示了作品在艺术构思、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精妙之处,同时也指出了作品中的一些瑕疵和不足。这些批评和建议,对曹雪芹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得《红楼梦》在艺术上更加完美和成熟。

    影响了文学接受和传播

    明清文学批评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还对后世的文学接受和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清文学批评家们的评价和解读,为后世的读者提供了理解和欣赏作品的视角和方法。他们的批评著作和评点本等,也成为了后世读者阅读和接受文学作品的重要参考。

    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古典名著的流传和接受,就受到了明清文学批评的深刻影响。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并流传至今,与明清文学批评家们的评价和解读密不可分。

    促进了文学批评的多元化发展

    明清文学批评的繁荣和发展,还促进了文学批评的多元化发展。这一时期,不仅有专业的文人学者进行文学批评,更有许多官僚士绅、商人市民等也参与到文学批评中来。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和立场出发,对文学作品进行多样化的评价和解读。这种多元化的批评格局,不仅丰富了文学批评的内容和形式,也推动了文学批评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例如,在明清时期,不仅有像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等专业的文学批评家,还有像蒋大器、袁宏道等官僚士绅以及像冯梦龙、凌濛初等商人市民也进行文学批评。他们的批评著作和评点本等,都体现了不同的批评风格和视角,为后世的文学批评提供了多样化的参考和借鉴。

    四、明清文学批评的局限性及反思

    尽管明清文学批评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和深远的影响,但我们也应看到其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首先,明清文学批评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当时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的制约。批评家们在评价作品时,往往会受到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有时难以摆脱政治因素的干扰。这导致了一些批评著作在评价作品时存在偏见和局限性。

    其次,明清文学批评在批评方法和理论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虽然明清文学批评家们在批评实践中注重文本细读、情感体验和比较研究等方法,但这些方法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科学的方法论。这使得明清文学批评在某种程度上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针对这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我们在继承和发扬明清文学批评的优秀传统时,也应进行反思和改进。首先,我们应更加注重批评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摆脱传统文化观念和政治因素的干扰,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来评价作品。其次,我们应进一步完善批评方法和理论,建立更加系统和科学的文学批评体系,为后世的文学批评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和指导。

    五、结语

    综上所述,明清文学批评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繁荣和发展不仅推动了当时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发展,还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清文学批评家们在批评方法、批评视角和批评理论上都有新的突破和创新,为后世的文学批评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启示。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明清文学批评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并在继承和发扬其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和改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推动文学批评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为文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在明清文学批评的影响下,后世文学不仅在创作上更加注重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还在批评上更加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这使得中国文学在不断发展中保持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同时,明清文学批评也为世界文学批评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所在。

 关注公众号阅读全文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